為了增進此網站功能,我們將在您的裝置上傳送Cookie功能;當您繼續瀏覽本網站,我們將認定您已經同意使用Cookie。相關詳細規範說明,請參閱下方的隱私權政策Cookie政策連結。

我知道了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4 全球經貿趨勢與因應策略研討會」活動報導

「2024 全球經貿趨勢與因應策略研討會」活動報導

撰稿人:林慧綺|更新日期:2024/03/20

「2024 全球經貿趨勢與因應策略研討會」活動報導

受惠2024年全球商品需求復甦,帶動全球貿易成長,IMF預測2024年全球貿易成長年增率將由2023年0.9%增加至3.5%,新興科技運用更進一步推升半導體需求,預期2024年全球半導體銷售有望恢復成長,有助帶動臺灣外貿表現回溫。本次研討會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 王健全副院長協助業者剖析2024國際經貿情勢、掌握拓銷先機!

 

全球及臺灣經濟展   

 

景氣的轉折:2019~2022年撿到三支槍(COVID-19、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2022下半年轉壞,贏家詛咒(解封後導致3C產品需求下滑)及地緣政治(美國晶片法案、技術管制及兩岸緊張風險)。2023年兩大救世主消失,美國的高通膨使得「貨幣政策」不見了,中國中央及地方陷入債務因境,「財政政策」不見了。2024年景氣回升,但是美國及中國可能呈現弱復甦(Weak recovery),美國的利率上升至5.25%影響投資及消費,中國房地產泡沫及地方政府債務量體太大仍不易解決。

2023、2024年中國與美國景氣的變數,中國能否振衰起敝?房地產驅動經濟成長面臨巨大挑戰必須改革,以及啟動重大振興政策。美國會是灰犀牛?顯而易見的危險可能會忽略,今年的經濟沒有想像中的好,未來的變數包括,貨幣政策遞延反映、殖利率倒掛及可能出現停滯膨脹等。

2024臺灣總統大選後情勢,兩岸走勢其政策推動會有因難,兩岸和平紅利會逐步消失。傳統產業缺乏關稅優惠以及Taiwan+1的影響,產業M型化困境會更加凸顯。五大政策(產業、能源、兩岸、勞動、社福)部份採取穩健路線。產業走勢部份,其中五大信賴產業(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通訊產業)仍屬於高科技,故應強化高科技對傳統產業及服務業的鏈結。二次能源轉型數位及綠色產業雙轉型是正確方向。要長期的產業政策規劃,配合長照的鬆綁、產業化,將超額儲蓄及保險資金導入,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解決年輕人低薪及房價過高的問題。

全球經濟走勢成長率預測主要的國家2024年成長表現較2023年趨緩,包括中國、日本、印度、美國等,部份國家成長優於2023年,如臺灣、南韓、ASEAN(10國)等。主要國家及臺灣經濟展望:美國經濟會軟著陸因為利率過高(5%↑),影響消費投資。日本則是觀光收入高,日幣貶值有利出口、擺脫通縮、再啟半導體及國防經費提高有利於重工業。臺灣去年(2023年)投資及出口均負成長,2024年會轉正成長。歐盟現在因為俄烏戰爭、能源及綠色通膨關係,停滯膨脹壓力浮現。中國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仍不樂觀,亟待新成長模式。

主要國家及臺灣匯率表現,「新臺幣區間遊走」盯住美元看區域貨幣及基本面(出口)回升,才有回升隱住的機會。「歐元弱勢反彈」通膨嚴重貨幣緊縮,基本面不佳反彈有限。「美元走升近頂下滑」Fed未鬆口降息依然高掛。「人民幣短期持平下滑走勢」房產泡沫及地方債危機,政府穩住幣值避免資金大幅度外移。「日幣為避險貨幣」仍維持寬鬆,不易大幅回升,惟明年春運如加薪有望更動貨幣政策。

2024年臺灣經濟成長預測,實質GDP 3.1%、民間消費2.08%、民間投資1.34%、商品與服務輸出4.60%、CPI 1.88%。產業趨勢則是不平衡復甦,股市大於基本面,服務業成長呈現疲軟。其風險是兩岸緊張、ECFA、地緣政治、油價、通膨及產業M型化問題。但是有沒有機會?降息後資金動能提高、AI驅動產業鏈、DRAM面板跌深反彈及筆電換機潮等。

臺灣產業情勢分析PMI (採購經理人指數)乃領先綜合指標,是「月比」,問的是新增訂單、出口訂單及庫存等。50%以上就代表經濟在擴張,50%以下代表經濟萎縮,接近50%就表示經濟在好轉,所以1月份的PMI在48%,比去年12月份46.8%好一點,食品紡織比較好59.1%跟內需及奧運賽事(機能性紡織)有關,電子光學是兩極化,資通、視訊、AI產品大舉回升,惟電子零組件成熟製程的半導體則仍低迷。化物生技醫療受惠流感、COVID-19的需求。基礎原物料看起來變貴,但最大的問題是廠商不進貨,因為大家覺得景氣沒有很好,不敢下太多單。交通工具則是因為紅海的恐攻及貨運延遲關係,車子的交期會延後。電力機械設備回溫因為AI、5G、ESG的關係。

NMI(1月) 在53.5%(12月份56%),服務業PMI仍在50%以上,但略顯疲態,可能是農曆春節前的淡季(零售業)。歐亞地區製造業PMI走勢,2024年1月中國50.8%、臺灣48%、歐元區46.6%。國內投資支出與庫存去化進程,電子零組件業10月雖已由第3象限(象徵前景下緩)轉向第4象限(衰退低迷),但於11月又重回第3象限,何時轉向第1象限(景氣熱絡),攸關臺灣2024年成長表現。電腦及光學製品業於7月已回到第1象限並持續維持,表示景氣回溫。

 

 

美國升息前景及升息停止後金融商品、潛力產業

 

美國通膨降溫再升溫,升息循環仍未停止,預期2023年降息的願望落空,2024年有機會降息3碼。以過去的經驗,升息停止一年後的報酬率,美元會下跌、石油(因為ESG的關係供給減少,但是需求不會馬上減少)、黃金(美國降息黃金報酬率會上升)、公債、及美股會上漲。

美國停止升息,國際熱錢流向,高成長率國家,中國(股市憂喜參半股市及房地產都不好)、東南亞(越南、泰國、印尼)、臺灣(半導體/電子資訊業)、印度(逐漸甦醒中的巨人)、日本(軍事投資的限制解除可望帶動國防、重工業及材料的發展)、韓國(DRAM減產)。避開有金融風險的國家,如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南非、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義大利(還沒有從歐債危機走出來)、希臘。

資金回流會跑到哪個產業?中長線是汽車電子、生醫、綠能、綠色、半導體及關聯產業。日本(重化工業、五大商社)、印度(2000年代的中國、去中化)、中國(長期必須結構改革,否則會陷入通縮中低度成長)、黃金(因為美國降息及兩岸緊張的關係還是有市場)、能源(2030年DD↓<SS↓,油價仍可撐)。

 

 

地緣政治的發展及其對產業的影響

 

地緣政治的意涵,臺灣戰略地位是第一島鏈,戰略物資是晶片。其影響是臺灣握有半導體先進製程(80% 5奈米以下晶片在都在臺灣生產),是AI、5G、高級軍工武器、飛彈的驅動工具。

美中貿易及科技戰未來供應鏈變化趨勢,美中去中化長線戰略:ABC(Anywhere but China)、China+1、China+N,中國之外要有替代據點如印度、越南、中東歐、墨西哥等,數位轉型及綠色轉型。美國去中化的長線戰略第一步是IC產業點、線、面管制,遲緩中國在AI、5G、軍工武器競爭力;第二步手機、PC及NB要求Apple及HP移動中國供應鏈至海外,特別是印度2025年增至25%;第三步食衣住行全面削弱中國經濟及就業,降低對美國的威脅。

臺灣不能沒有半導體,但不能只有半導體!半導體的重要性,其出口占臺灣總出口值34.8%,但是占全國總就業人口7%。臺灣將來一定要想辦法往材料及上下游的設備發展(加強縱深往上下游及橫向擴散),將半導體擴散到精準醫材、醫療、農業、健康、智慧機械。

服務業鬆綁及產業化,目前臺灣有10兆超額儲蓄及31兆保險資金,服務業鬆綁產業化將資金導入,長期照護、國際醫療、金融理財、雙語教育、都市更新等,精進商業模式創造更多高階的就業機會。

 

中國經濟金融環境

 

IMF對中國濟成長預測2023年5.2%,2024年~2027年4%,2027年後10年3%以下。制約因素,不計代價的經濟成長模式面臨考驗,過去20年出口、外匯及銀行資金增加,借貸給房地產企業來驅動經濟成長,而地方政府售地再投入基礎建設相關投資。現在則是房住不炒,企業房子及地方政府土地賣不出去,則無法繼續投資基礎建設。對全球及臺灣經濟的影響部份,總體外溢效果,2021年中國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25%(IMF),中國經濟上升1%臺灣經濟上升0.29%(主計總處)。

中國會不會陷入日本失落二十年風險?想同點是中國物價開始下跌,房地產占GDP比重高(日本20%;中國25%),貨幣政策有點失靈。不同點對中國有利的是中央集權且有日本經驗借鏡,有中央背書成立中央科技金融委員會避免風險;對中國不利的是人口老化、須面臨美國的圍者、中所得收入陷阱及社會凝聚力不同。

中國經濟現況,房產泡沫:中國銀行體系資產淨約130兆台幣,影子銀行體系淨約160兆台幣,15%投資不動產,假設一半呆帳約50兆台幣。葉銀華(前金管會委員-2021年)估計,前50大房企總債務6.9兆新臺幣,外媒估計恆大債務近10兆新臺幣。地方政府債務:70%GDP約400兆新台幣,但是政府只發行1兆人民幣債卷解決,杯水車薪。成長率VS失業率,大陸成長率必須7~8%才能cover就業,4%以上才能支持綠色轉型。貨幣、財政政策有問題、社會總債務很高。

 

因應策略

 

臺灣政府應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振興投資加速公共工程和擴大公營事業投資、投資抵減臺灣現在需要綠色、數位轉型及自動化(缺工少子化)。企業的對策防守(SONY)、攻擊(HP)、務實、進步型(TARGET、tsmc)。企業該做VS.不該做,不該做的是,不要過度財務槓桿守住核心競爭力,不要盲目裁員、停止投資及原地踏步。該做的是持續變革創新及跨域合作,鎖住忠實客戶及數位轉型,了解產業趨勢與變化,找人才及員工訓練因應人口老化、少子化和ESG。

淨零排放對臺灣的意涵,歐盟邊境碳稅取得突破口影響生產成本,銀行款給ESG不佳企業,帳會算到自己頭上。台積電、台塑、中鋼、台達電等大廠提出淨零碳排時程將影響供應鏈廠商及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