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進此網站功能,我們將在您的裝置上傳送Cookie功能;當您繼續瀏覽本網站,我們將認定您已經同意使用Cookie。相關詳細規範說明,請參閱下方的隱私權政策Cookie政策連結。

我知道了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3年德國廢棄物主要進出口對象均為歐洲國家

2023年德國廢棄物主要進出口對象均為歐洲國家

撰稿人: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更新日期:2024/03/18

2023年德國廢棄物主要進出口對象均為歐洲國家

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Statistisches Bundesamt, www.destatis.de
文號:1134030073號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318日發布之統計,2023年度,德國廢棄物有91.6%的出口係流向歐洲國家,而97.8%的進口也來自歐洲國家。另有7.6%的廢棄物出口到亞洲;僅0.8%的廢棄物進口來自亞洲。德國廢棄物進出口主要以非貴金屬廢碎料(Schrott aus unedlen Metallen)占大宗。

統計局初步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出口廢棄物1,630萬噸,價值114億歐元。同期德國進口1,340萬噸廢棄物與廢料,價值146億歐元。與2022年相比,2023年德國廢碎料出口量下降2.8%,價值下降18.0%。廢碎料進口量也比前一年下降約15.3%,價值則下降22.2%。出口與進口的主要是鋼鐵等非貴金屬廢碎料,占廢棄物出口總量的55.7%,占進口量的34.0%

2023年,德國大部分的廢棄物與廢料進出口均係與歐洲國家進行。就數量而言,91.6%1,490萬噸)流向歐洲其他國家。97.8%1,310萬噸)的廢棄物與廢料也由其他從歐洲國家流入。就價值而言,2023年歐洲廢棄物與廢料貿易份額較低。以價值計算,84.1%96億歐元)流向其他歐洲國家,而以進口量計算,歐洲占廢碎料進口總額的83.5%122億歐元)。

2023年,大部分廢棄物與廢料出口至荷蘭,出口量為300萬噸,價值11億歐元,其次是比利時,出口量為230萬噸,價值18億歐元,對義大利出口量為1.8百萬噸,價值13億歐元。

在進口方面,2023年大部分廢棄物來自荷蘭。進口約270萬噸廢棄物與廢料,價值18億歐元。排名第2與第3的是波蘭(180萬噸,價值9億歐元)與捷克(140萬噸,價值7億歐元)。

2023年德國廢棄物與廢料出口次要市場是亞洲。就數量而言,德國所有廢棄物與廢料出口(120萬噸)的7.6%流向亞洲。就價值而言,所占份額較高,達到11.8%13億歐元)。在進口方面,亞洲在數量(10萬噸)與價值(8億歐元)方面所占份額僅為0.8%5.5%

2023年亞洲國家對於德國出口廢料最重要的接受方依序是:印度(602,700噸,價值5.068億歐元)、馬來西亞(133,900噸,價值1.111億歐元)與巴基斯坦(122,200噸,價值7,920萬歐元)。在進口方面,最重要的廢碎料貿易夥伴是中華人民共與國,進口量為4.5萬噸,價值1.033億歐元。其次是哈薩克,重量11,400噸,價值5,290萬歐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計約10,100噸,價約3,220萬歐元。

統計局另指出,2023年,廢料以數量計算(102,100噸)的0.6%與以價值計算(4.3億歐元)的3.8%流向美國。同期,德國進口廢料數量的1.2%164,600噸)與價值的9.7%14億歐元)是從美國進口。

在美洲國家方面,大部分出口到美國,出口量為64,500噸,價值4.027億歐元。第2位是加拿大,13,800噸,1,420萬歐元;哥倫比亞,13,000噸,320萬歐元。進口的大部分廢料也來自美國,2023年進口量為13.13萬噸,價值12億歐元。位居第2的是加拿大,重量為19,500噸,價格6,180萬歐元;墨西哥居第3,重量為5,500 噸,價值5,240 萬歐元。

2023年,德國主要出口由鋼鐵等非貴金屬製成的廢料與廢料,計約910萬噸(占所有廢料出口的55.7%),價值63億歐元(54.9%)。其次是金屬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礦渣與灰燼,價值290萬噸(17.9%),價值4.054億歐元(3.6%)。其次是回收紙張與紙板,160萬噸(9.6%),2.024億歐元(1.8%)。從數量來看,貴金屬廢碎料的出口量僅占少量(57,500噸,0.4%)。但出口價值相對較大,達到20億歐元(17.8%)。

進口方面,主要進口商品為非貴金屬廢碎料,進口量為460萬噸(占廢棄物進口總量的34.0%),價值35億歐元(24.2%)。其次是用於回收的紙與紙板,重430萬噸(31.8%),價值5.984億歐元(4.1%),以及金屬加工中產生的礦渣與灰燼,重120萬噸(9.2%)金額4.735億歐元(3.2%)。貴金屬廢碎料(Schrott aus Edelmetallen2023年度共進口81,200噸(0.6%),價值64億歐元(43.6%)。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