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進此網站功能,我們將在您的裝置上傳送Cookie功能;當您繼續瀏覽本網站,我們將認定您已經同意使用Cookie。相關詳細規範說明,請參閱下方的隱私權政策Cookie政策連結。

我知道了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製藥產業對在德設立據點怨聲載道(上)

製藥產業對在德設立據點怨聲載道(上)

撰稿人: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更新日期:2023/03/24

製藥產業對在德設立據點怨聲載道(上)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文號:1124030068號(上)
 

德國杜塞道夫曾是全球醫藥重鎮,如今,製藥產業經理人卻對德國的落後提出警告。拜耳(Bayer)製藥公司總裁Stefan Oelrich對德國商報表示,國際選址競爭非常激烈,美國及中國對新創及高科技公司提出越來越有吸引力條件。歐洲,尤其是德國,正在這場國際競爭中節節敗退。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這是由於官僚主義及醫療系統數位化進程緩慢所致。在歐盟,某些藥物的專利保護期可能將由10年縮短至6年,以使廉價的學名藥可以更快地進入市場,這也使得新創製藥產業可回收研發投資的時間更短,製藥公司很快將會受到專利保護限制的威脅。而德國在研究及發展方面在國際競爭中亦愈顯落後。

以2016年度為例,製藥公司在德國進行計641項臨床研究,但在2021年卻僅有589項。根據研究型製藥產業協會VFA的評估,德國的全球排名從第2名下滑至第6名,這導致拜耳公司宣布未來將更聚焦在美國,如生物技術合作或在麻州波士頓成立新的研究中心。另根據根據產業協會再生醫學聯盟的分析,就創新基因及細胞療法這一產業主要的未來議題而言,目前有43%的研究在美國進行,38%在亞太地區,卻只有18%在歐洲。

造成產業不滿的原因之一為2022年秋季通過的強化法定醫療保險法案。對於醫藥產業而言,這意謂更高的強制性折扣及對創新藥定價的限制,且對新藥開發投資融資的可能造成侷限。而製藥產業也與其他經濟部門一樣,受到能源價格及初階產品成本上漲的影響。但因藥品市場的價格是有上限的,企業不能直接轉嫁成本增加。

瑞士製藥公司羅氏(Roche)的德國業務總經理Hagen Pfundner抱怨,在德國的發展空間愈來愈小。任何想要就研究及生產確保投資的人,都應該盡一切可能加強德國作為商業基地的地位。

羅氏在德國擁有約18,000名員工,是德國製藥產業最大的生產商之一,與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賽諾菲(Sanofi)及拜耳並駕齊驅,也是最大的投資者之一。在過去6年裡,羅氏在德國的生產設施、技術及設立據點方面總投資約32億歐元。這代表羅氏大約16%的實質投資流向德國,而羅氏在德國的銷售額僅占5%。然據Pfundner,鑑於目前的政策,羅氏將對德國的新投資項目進行嚴格審視。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