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進此網站功能,我們將在您的裝置上傳送Cookie功能;當您繼續瀏覽本網站,我們將認定您已經同意使用Cookie。相關詳細規範說明,請參閱下方的隱私權政策Cookie政策連結。

我知道了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報告指出,2022年亞洲地區銀行在加強「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政策及流程」上的差距擴大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報告指出,2022年亞洲地區銀行在加強「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政策及流程」上的差距擴大

撰稿人: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更新日期:2023/01/27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報告指出,2022年亞洲地區銀行在加強「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政策及流程」上的差距擴大

一、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新加坡分會發布2022年「永續銀行評估報告(SUSBA)」指出,亞洲地區銀行在加強「環境與社會(E&S)風險管理政策及流程」上的差距擴大,約一半的銀行自2021年以來的進展甚微。雖然銀行認為與自然環境有關的風險很重要,但大多數銀行並無要求客戶對與自然有關的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及管理。因此盼所有銀行加快進展,以實現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的目標。
二、    前揭報告內容重點綜整如下:
(一)    新加坡參與評估的星展銀行(DBS)、華僑銀行(OCBC)及大華銀行(UOB)平均達到70%的自然環境相關風險識別標準。
(二)    印尼及馬來西亞的銀行平均亦達到70%的自然環境相關風險識別標準;泰國、日本及韓國的銀行僅符合約50%至60%的標準;菲律賓及越南的銀行則分別達到20%及30%。
(三)    在設定客戶對自然環境相關風險的預期方面,新加坡銀行僅達到標準的40%,其他參與評估的國家則僅符合20%標準或更低。WWF建議,銀行在識別這些風險後,必須在客戶的評估過程中進行審查。
(四)    亞洲越來越多銀行制定並公布具體的能源行業政策,同時提供金融產品及服務,以支持能源行業的永續性改善,但目前僅有11%的銀行為能源行業設定目標。
(五)    在能源轉型相關法規中,監管機構皆無要求銀行制定科學目標與轉型計畫。監管機構在調整及加強整個地區的「環境、社會與治理」(ESG)風險管理及公布要求方面具有獨特地位,可協助創造一個標準、公平的競爭環境,亦可透過支持能力建構,進一步幫助銀行滿足這些要求。
三、    「永續銀行評估報告」的調查範圍包括36家東協銀行及10家日本與韓國銀行,該報告指出,承諾至2050年實現「淨零融資排放量」(net-zero financed emissions)之銀行數量為2021年的兩倍。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